常德德才科技职业学校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发布时间:2021-10-21
- 发布者: 本站
- 来源: 原创
- 阅读量:
常德德才科技职业学校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 |
中医养生保健 |
专业代码: |
720409 |
专业负责人: |
谢 琳 |
执 笔 人: |
谢 琳 |
制订时间: |
2021年7月 |
常德德才科技职业学校
21 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审核表
专业名称 |
中医养生保健 |
专业代码 |
720409 |
专业教研组 |
签名: 年 月 日
|
专业综合组 |
签名: 年 月 日
|
教务科 |
签名: 年 月 日
|
校长室 |
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
备 注 |
|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4
二、入学要求....................................................................... 4
三、修业年限....................................................................... 4
四、职业面向....................................................................... 4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5
(一)培养目标................................................................. 5
(二)培养规格................................................................. 5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6
(一)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及要求................................................... 7
(二)专业课程设置及要求...................................................... 14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32
(一)教学进程表.............................................................. 32
(二)学时与学分分配.......................................................... 34
八、实施保障...................................................................... 34
(一)师资队伍................................................................ 34
(二)教学设施................................................................ 35
(三)教学资源................................................................ 36
(四)教学方法................................................................ 37
(五)学习评价................................................................ 37
(六)质量管理................................................................ 37
九、毕业要求...................................................................... 37
十、附录.......................................................................... 37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2.专业代码:720409
二、入学要求
三、修业年限
基本修业年限为3年。
四、职业面向
(一)职业面向
职业面向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面向一览表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A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B |
对应行业 (代码) C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D |
主要技术领域举例 E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F |
医药卫生 (72) |
中医药类 (7204) |
卫生和社会工作 (Q-84) |
康复技师 (2-05-07-13) 中医技师 (2-05-07-16) 中医护士 (2-05-08-09) 社区护士 (2-05-08-05) 保健按摩师(4-04-03-04) |
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医养结合机构、养生会所等 |
护士资格证 中医康复理疗师证书 |
(二)职业资格证书
本专业可以取得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证书、英语三级证书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中医康复理疗师证书和护士执业资格证书。
表2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一览表
序号 |
证书名称 |
颁证单位 |
建议等级 |
1 |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
湖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 |
二级乙等以上 |
2 |
计算机等级证书 |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
合格以上 |
3 |
湖南省教育厅 |
三级以上 |
|
4 |
中医康复理疗师证书 |
国家卫健委 |
初级 |
5 |
护士执业证 |
人社部和卫生部 |
|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医德素养良好,具有扎实的基础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中医医疗以及预防、保健、康复工作的毕业生,具有较为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较强的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较强的传承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适应中医药卫生事业、大健康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发展潜能的高素质基层技能人才。
(二)培养规格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坚定的意志和牢固的专业思想和健全的人格,愿意贡献社会及服务人群;
(2)热爱中医学专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3)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医疗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能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4)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终身学习的精神,自尊自爱,谦虚正直,积极向上,有创新意识;
(5)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坚强的意志,乐观的情绪;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
(6)具有团队协作精神,能团结、协调、配合团队成员,共同开展工作;
(7)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
2.知识
(1)掌握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诊断学内容;
(2)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药性、药味、功效、主治等中药学知识及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配伍意义、功效、主治等方剂学知识;
(3)掌握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知识,熟悉中医各主要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4)掌握中医临床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知识;
(5)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6)掌握中医学相关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知识;
(7)熟悉医学伦理学、循证医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
3.能力
(1)具有中西医收集病情资料和诊断的能力;
(2)具有常见病,多发病的针灸、推拿、康复技能;
(3)具有识别常用中药的能力;
(4)具有数理统计及计算机应用的基本能力;
(5)具有基层医疗机构及保健机构基本的管理能力;
(6)具有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能力;
(7)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
六、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课程设置情况
本专业一共设置七个模块37门课程,共计3336学时,163学分。具体如表4所示。
表3 课程设置情况一览
序号 |
课程类别 |
课程门数(门) |
学分小计 |
主要课程/教学环节 |
1 |
公共必修课 |
11 |
60 |
思想政治(4)、语文、数学、外语(英语)、信息技术、历史、体育与健康、艺术 |
2 |
公共限选课 |
2 |
6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职业素养(班会) |
3 |
公共选修课 |
1 |
4 |
普通话 |
4 |
专业基础课 |
8 |
30 |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学、中医养生保健概论、诊断学基础、临床医学概要 |
5 |
专业核心课 |
6 |
25 |
中医饮食保健学、营养学、中医健康检测技术、药膳养生保健技术、经络与腧穴、亚健康学 |
6 |
专业方向课 |
5 |
20 |
针灸推拿学、中医传统养生功法、中医气功学、康复医学、体育保健学 |
7 |
集中实践课程 |
4 |
18 |
入学教育、军事教育、顶岗实习、劳动教育 |
(二)课程教学要求
1.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及要求
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及要求如表4所示。
表4 主要公共基础课程设置及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要求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具备政治认同素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
掌握理解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熟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
能正确认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发展进程,热爱祖国,成长报国。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 6、踏上新征程,共圆中国梦 |
教学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知识水平、年龄特征、所学专业特点及相关行业和产业发展情况,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引领,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在情境体验、问题辨析、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学会理性面对不同观点并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増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
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具有健全人格素养和职业精神素养。知识目标:掌握了解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
掌握了解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
能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
1、时代导航 生涯筑梦 2、认识自我 健康成长 3、立足专业 谋划发展 4、和谐交往 快乐生活 5、学会学习 终身受益 6、规划生涯 放飞理想 |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能结合活动体验和社会实践,了解心理健康、职业生涯的基本知识,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形成适应时代发展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发展观,探寻符合自身实际和社会发展的积极生活目标,养成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提高应对挫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掌握制订和执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提升职业素养,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
3 |
哲学与人生 |
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 2.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 3.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立足客观实际,树立人生理想 2.辩证看问题,走好人生路 3.实践出真知,创新增才干 4.坚持唯物史观,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识世界,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学会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方法,正确认识社会问题,分析和处理个人成长中的人生问题,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
4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着眼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
帮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
增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和法治意识,养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
1.感悟道德力量 2.践行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3.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4.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5.维护宪法尊严 6.遵循法律规范
|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了解我国新时代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践行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意义;能够掌握加强职业道德修养的主要方法,初步具备依法维权和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道德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做恪守道德规范、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
5 |
语文 |
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丰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
掌握专业学习和终身发展所必备的语言基础知识。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
基础模块: 主题一:中外文学作品选读 主题二: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主题三: 古代诗文选读 主题四: 中国革命传统作品选读 主题五: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品选读 职业模块: 主题一: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读 主题二: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 主题三: 科普作品选读 |
1.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 2.任课教师具有普通话教学能力; 3.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 4.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5.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相结合。 |
6 |
数学 |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主动性和自信心,养成理性思维、敢于质疑、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初步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
1.能够发展数学运算的能力; 2.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1.基础模块:基础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 2.拓展模块一:基础知识、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 3.拓展模块二:七个专题和若干数学案例 |
1.课程教学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2.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 3.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 4.教学设计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实施要贯彻“教”为“学”服务的原则,促使学生“要学”、“会学”、“会数学式地思考”; 5.考核方式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表现情况、课内外作业完成情况、知识测试(单元考核、章节知识测试)情况等;结果性评价主要包括学业水平考试、限定性选修内容考试和升学考试。 |
7 |
英语 |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使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及简单应用文。
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
1.基础模块 语言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语言策略六部构成。 2.职业模块 整合语言知识用词,语言技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和学习策略运用,与职业相关的话题交流,增强职业意识。 |
1.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能力的培养;
2.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
3.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注重听说读训练; 4.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相结合。 |
8 |
信息技术 |
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意识、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具备文字处理信息技术人员的基本素养。
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和使用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操作系统的使用。
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具有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理、加工能力。 |
基础模块 1.计算机基础知识 2.操作系统 3.Internet的应用 4. Word 2010 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 5. Excel 2010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的应用 6.多媒体软件的应用 7. PowerPoint2010 制作演示文稿软件的应用 拓展模块 1.计算机与移动终端维护 2.小型网络系统搭建 3.信息安全保护 4.三维数字模型绘制 5.数据报表编制 6.数字媒体创意 |
1.课程教学注重学生立足岗位、信息能力的培养;
2.教学设施,计算机实训室;
3.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技能训练;
4.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相结合。 |
9 |
体育与健康 |
培养学生体能素质,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
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体育技能方法。
1.能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不断地提高身体素质; 2.能够展示1-2项运动技能。 |
基础模块 体操类项目(支撑、攀爬、悬垂、腾跃)、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田径类项目(跑、跳、投)、球类项目(足、篮、排) 拓展模块 包括健身类、娱乐类、养生保健类和新兴运动项目等系列。 |
1.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的培养;
2.教学设施,操场;
3.采用“理实一体”教学模式,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培养运动爱好和专长; 4.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相结合。 |
10 |
艺术 |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艺术。
在初中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音乐的乐理知识和唱歌技巧。
掌握欣赏艺术作品和创作艺术作品的基本方法,学会运用有关的基本知识、技能与原理,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
基础模块 音乐和美术 拓展模块 舞蹈、诗歌、摄影、影视、戏剧、旅游文学、园林建筑、艺术设计、京剧、剪纸、蜡染、皮影、湘绣等。 |
1.课程教学注重学生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情动人的理念的培养;
2.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
3.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学习和实践的教学模式,注重实践;
4.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相结合。 |
11 |
历史 |
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掌握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的发展、演变及现状,抓住历史发展的规律与特点。
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搜集和应用史料的能力,解释历史的能力。 |
基础模块:《中国历史》 1.中国古代史 2.中国近代史 3.中国现代史
拓展模块:《世界历史》 1.世界古代史 2.世界近代史 3.世界现代史 |
1.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2.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
3.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文化观;
4.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相结合。 |
1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力,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了解中国传统哲学、宗教、建筑等文化精髓和相关基础知识。
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力;实现文化创新力。 |
(一)传统文化精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筑 2.宏扬传统美德,演绎家国情怀 3.诸子百家思想精华 4.国学经典导读
(二)中国古诗文赏析 1.散文漫步 2.小说史话 3.书法艺术 4.诗词古韵 |
1.课程教学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
3. 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4.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 |
13 |
职业素养 |
具备职业素养认证,提升职业核心能力。
了解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了解职业价值观的含义;了解情绪、工作的意义等。
培养快乐工作、团队合作的能力。 |
模块一:职业素养——开启美丽人生; 模块二:快乐工作——享受自在职场; 模块三:有效沟通——构建和谐关系; 模块四:团队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模块五:礼仪教养——塑造魅力形象; 模块六:信息处理——成就瑰丽事业; 模块七:执行力——达成组织目标; 模块八:解决问题——引导职业成功; 模块九:职业规划——成就职业梦想。 |
1.课程教学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2.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法、直观演示法、练习法;更多采用视频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3.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形式。 |
14 |
普通话 |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掌握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本语音知识。
培养和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 |
主要包括 1.概说:讲述普通话与方言,普通话测试与培训; 2.普通话知识:包括声母、韵母、声调和音节结构、音变现象; 3.普通话训练: 设计了大量针对方言区人说普通话容易出错的训练内容; 4.普通话测试:关于普通话测试指导。 |
1.课程教学注重普通话听说的培养; 2.任课教师具有普通话教学经验、普通话测试员资格; 3.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及普通话模拟测试软件; 4.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方法; 5.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相结合。 |
2.专业课程设置及要求
(1)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要求如表5所示。
表5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及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要求 |
1 |
中医基础理论 |
树立中医学思维,坚信中医,热爱中医,具有良好的医学道德,提高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培养学生能正确运用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病因病机、体质等阐述人体生理、病理现象。 |
第一章 阴阳学说 第二章 五行学说 第三章 脏象 第四章 经络 第五章 病因 第六章 病机 第七章 诊法
|
1.任课教师具有普通话教学能力;
2.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3.本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求用通俗的语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授各章内容,对重点难点深入探讨,适当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安排一定时间辅导答疑。 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课件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
2 |
中医诊断学 |
职业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敬业精神和职业、岗位服务意识,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求实的职业态度、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于思考的职业素养,培养探索、创新、创优意识。
掌捏诊法的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临意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辨证要点、临床意义。熟悉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主要内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了解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原则,诊法的概念、注意事项,辨证的概念。
能够熟练运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诊断常见疾病及指导临实践。能够灵活地将中医诊断学知识运用于本专业的临床实践之中。
|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三、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四、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五、中医诊断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 望诊 第二章 闻诊 第三章 问诊 第四章 切诊
|
1. 了解《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诸病源候论》、《温热论》和《温病条件》等对中医诊断的贡献;《诊藉》、《伤寒金镜录》、《濒湖脉学》等著作的作者及主要内容。 2.熟悉诊、断、诊断、诊法的含义。 3.熟悉问、望、闻、切四诊各自所指的主要内容。 4.熟悉症状、体征的含义,“症”、病名的意义;“疾病”、诊(辨)病、证、辨证、证候、证型、病历的含义。了解症、病、证的区别与关系;所举名称各属何种概念。 5.熟悉中医诊断中整体观念,相互联系的认识基础;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含义。了解黑箱、生物全息、缩影的含义;司外揣内,见 微知著,以常衡变,因发知受的典型例证。 6.熟悉“疾病”中存在的整体影响;整体审察的要求;诊法合参的含义,四诊并重的道理,动静统一的意义。了解四诊顺序可不固定,参合诊查,“诊”与 “断”交互进行。 7.了解中医基础理论,早临床、多实践、思维方法对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意义。 8.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主,部分内容自学,简介《中医诊断学》的发展沿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3 |
中药学 |
1.明确职业定位,热爱中药专业。 2.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培养提高自 学能力。 3.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创 新意识,良好的心里素质和职业 道德。
1 1.掌握中药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和基础知识。 2.掌握一类中药的来源,性味归 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和现代药理作用。 3.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熟悉二类中药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用法用量、使用注意。 4.了解三类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应用、性能特点。
1. 能运用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 基本技能, 2. 具有从事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 生产的能力具有对常见中药进行简单的处方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具有继续学习的和持续发展能力,使之毕业后,通过自学及时获取自我所需的知识能力,以适应今后岗位的需要。 |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的发展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炮制 第三章中药的作用 第四章中药的性能 第五章中药的应用 下篇各论 第一章解表药 第二章清热药 第三章泻下药 第四章祛风湿药 第五章化湿药 第六章利水渗湿药 第七章温里药 第八章理气药 第九章消食药 第十章驱虫药 第十一章止血药 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药 第十三章化痰止咳平喘药 第十四章安神药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 第十六章开窍药 第十七章补虚药 第十八章收涩药 第十九章涌吐药 第二十章攻毒杀虫止痒药 第二十一章拔毒化腐生肌药 |
1.教学以结合PPT课件进行课堂讲授的教学法为主,其中,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教学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在教学中要多开展分组讨论的教学活动。平时加强对学生的辅导,指导学习方法,并强化、抽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背诵掌握情况,既抓好平时教学,又要重视单元复习及总复习。
3.采用观摩见习中药材饮片标本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对中药学知识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中药学基础知识。部分章节还可采用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方法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4 |
方剂学 |
1.专业思想现固,热爱中医事业。 2.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有关心病人,勇于献身的良好职业道德风尚。 3.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
1.掌握方剂、方剂学的概念、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常用治法、方剂的组方原则及基本结构、方剂的变化形式及方剂的煎服法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级方剂(代表性强,临床使用频率高者)103首。 2.熟悉二级方剂(有一定代表性,临床亦常使用者)60首。 3.了解三级方剂(代表性不强,临床不经常使用者)31首。
1.熟练掌握一级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方义组方特点和临床应用;二级方剂的组成、功效、主治病证及主要配伍意义。 2.能正确分析和应用成方,具有初步的使用处方治疗疾病的能力。 3.会背通一、二级方剂的方歌;会使用三级方剂。 |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 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五章 剂型 第六章 方剂的用法 第七章 方剂的命名 下篇 各 论 第一章 解表剂 第二章 泻下剂 第三章 和解剂 第四章 清热剂 第五章 温里剂 第六章 补益剂 第七章 固涩剂 第八章 安神剂 第九章 开窍剂 第十章 理气剂 第十一章 理血剂 第十二章 治风剂 第十三章 治燥剂 第十四章 祛湿剂 第十五章 祛痰剂 第十六章 消食剂 第十七章 涌吐剂 第十八章 驱虫剂 |
1.指导学生理解治法与方剂的关系。熟悉常用治疗大法的有关理论和知识,掌握组方的基本结构和方剂组成变化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功用、主治的影响。
2.了解有关方剂分类、剂型、用法等基本知识。采用循序渐进,由浅人深,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重视加强逻辑推理的方法,重点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能力。
3.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重视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
5 |
中医养生学 |
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明确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通过课堂讲授,学习了解中医养生的文化根源性;系统掌握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掌握常用养生方法;学习掌握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制定养生计划和方案。
运用临床实例、图片展示、视频学习等方法,与书本知识的相互印证,培养学生的养生思维能力、养生自律能力和实际操作指导能力。
|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观念
第三章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 第五章 饮食养生法 第六章 精神养生法 第七章 运动养生法
第八章 药物养生法 第十一章 因地养生 第十二章 因时养生
第十三章 因人养生 |
1.任课教师具有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和相应职业资格;
2.教学设施,实训室;
3.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多采用演示教学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4.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6 |
中医养生保健概论 |
1.具有热爱中医养生保健事业,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 2.具有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3.培养较强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勇于为养生工作奉献精神。 4.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1.了解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发展概况。 2.熟悉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理论。 3.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学的基本方法内容。
1.具有正确制定养生计划和有效解决养生保健问题的能力。 2.能够独立执导养生保健工作。 |
上篇 基本理论 第二章 中医养生保健学发展概要
第三章 中医养生保健基本理论 |
1.采用临床案例、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引导和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课堂讨论,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可通过教师指导练习开展,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注意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教育,
4.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努力把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标新立异,倡导个性品质与个性发展、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协调发展,形成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
7 |
诊断学基础 |
1.培养严谨缜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培养刻苦钻研、勤奋向上的学习精神。 3.培养踏实肯干、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 4.培养治病救人、金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医德。
1.掌握各种常见症状的概念、病因与临床表现,熟悉各种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了解各种常见症状的伴随症状和诊断提示。 2.掌握问诊的主要内容,熟悉问诊的方法与技巧,了解问诊的概念和系统问诊要点。 3.掌握体格检查的正确方法、重要体征及其临床意义、熟悉体格检查内容的正常状态、其他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1.能够通过对症状的临床表现、伴随症状、诊断提示的分析,做出病因的初步诊断。 2.能够独立对病人进行系统性及针对性问诊。 3.正确运用体格检查的基本操作方法对病人进行全身性及针对性的体格检查。 4.具有接受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能并使之为实际工作服务的能力。 |
第一章 问诊
第三章 基本检查法
第五章 头部检查
第十四章 骨髓细胞学检查
第二十章 临床病原体检查 第二十四章 超声诊断 第二十五章 放射诊断第八节 眼、耳、鼻、
喉
第二十七章 病历 |
1.课程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
2.采用临床案例教学法,贯彻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
3. 结合使用启发式教育法 讨论教育法讲授法等多种教育方法 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
4.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配合典型教案 辅以鲜活生动的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
5.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8 |
临床疾病概论
|
培养学生具有奉献、慎独、恪守、严谨的职业素养;具有符合职业标准的仪表、行为和语言: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爱心、耐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
掌握内科、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表现、熟悉诊断和治疗措施,了解病因
运用诊断学基本知识,对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提出初步诊断:具有将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相联系的初步能力:具有识别和分析常见疾病的初步能力:具有将临床疾病与药物治疗原则相联系的初步能力。
|
第一章 内科疾病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第五章 造血系统疾病 第六章 内分泌和代谢疾病 第七章 风湿性疾病 第八章 总论 第九章 周围神经疾病 第十章 脊髓疾病 第十一章 脑疾病 第十二章 颅内压增高症 第十三章 颅脑损伤 第十四章 乳腺癌 第十五章 胸部损伤 第十六章 外科急腹症 第十七章 骨科检查法 第十八章 骨折 第十九章 关节脱位 第二十章 手外伤 第二十一章 周围神经损伤 第二十二章 非化脓性骨关节炎 第二十三章 运动系统畸形 第二十四章 颈肩痛 第二十五章 腰腿痛 第二十六章 总论 第二十七章 新生儿疾病 第二十八章 风湿性疾病 第二十九章 营养障碍疾病 第三十章 遗传性疾病和内分泌疾病 第三十一章 神经肌肉疾病 |
1.课程教学注重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2.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实训室;
3.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实操法、任务驱动法、录像及电子课件教学、网络教学的教学方法;
4.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
2.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及要求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及要求如表6所示。
表6 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及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要求 |
1 |
中医饮食保健学 |
学生的文化内涵、健康意识、经营意识、科学烹饪意识和创新意识,以及灵活应变能力和团队精神 得到进一步提升。
1.了解中医食疗与药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常用中药的药理特点;菜点设计、菜单编制、宴席设 计的主要环节。 2.理解中医保健理念、特点;食疗药膳调理作用、滋养作用、保建原则。
1.模仿经典食疗药膳食品的原料选择与制作方式,以及典型菜单、宴席的组成框架,运用相关知识完成学习情境中规定的工作任务。 2.独立工作水平:根据具体要求,完成菜点设计制作、套餐与宴席设 计中的相关任务。 3.将课堂所引用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其他任务相联系、举一反三,能够进行扩展功能的使用,以及在其他工作领域中的运用。 |
上篇 第一章 中医食疗发展概况 第二章 中医食疗理论基础 第三章 中医食疗常用食物分类 第四章 不同人群食养 第五章 不同体质食疗 第六章 不同需要的食养 中篇 食物的性能与应用 第一章 解表食物 第二章 止咳平喘食物 下篇 疾病食疗
|
1.坚持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课上课下互动”的方法运用,针对学生特点,采用如下学习方式,有针对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1) “模仿式”学习 (2)“探究式”学习 (3)“工学式”学习
2.评价方式: (1) 以任务评价为主,兼顾平时,强调过程性,体现学习的形成性。 (2)能力评价和知识评价相结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改变。 (3)注重个人与团队合作、课堂提问、实践操作、模块考核等手段,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
2 |
营养学 |
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形成环保意识、珍惜食物的习惯,以及学会感 恩、做人、沟通、合作等。
掌握食品加工对营养的影响,从而选择合理的食品生产加工工艺。掌握各类食品的营养成分,特殊人群的膳食指导原则, 为人类的合理饮食提供依据。
利用所学知识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营养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正确的指导,能为个人、特体或群体进行膳食指导并编制适宜的食谱。 |
绪论 第一章 营养学基础 第二章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第三章 平衡膳食和营养状况评价 第四章 不同生理条件人群的营养 第五章 营养与疾病
|
1.课程教学注重学生责任意识、协作意识的培养;
2.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实训室教学相结合。
3.课堂教授基本理论和知识,发展学生的理论与知识视野。
4.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使学生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学以致用。
5.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
|
3 |
中医健康检测技术 |
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积极应用现代技术方法,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彰显中医药特色优势。
以中医药学为主体,融合现代医学及其他学科的技术方法,创新中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丰富和发展服 务技术。
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为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分基本和非基本中医药健康服务,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 中医质量检测的程序与内容 第二章 中医鉴别技术 第一节 中医鉴别的依据与程序 第二节 中药材及中药饮片的鉴别 第三节 中成药的鉴别 第三章 中医检查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一般杂质检查方法 第三节 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第四节 农药残留量的检查 第五节 黄曲霉素的检查 第六节 卫生学检查 第四章 中医含量测定技术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中药含量检测技术 第三节中药含量测定技术的应用 |
1.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项目为模块的教材,实现教材与岗位操作规范- -体化”
2.教学内容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逻辑顺序,由易到难编排,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反映新技术、新工艺。
3.能够利用学到的基本知识分析、解决训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将来走上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
4 |
药膳养生保健技术 |
树立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中医养 生保健人才。
中医四季饮食、起居,体质调 养,中医防病等养生保健知识。
改善健康营养饮食,把人体所需的中药健康成分融入到药膳中,为顾客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饮食环境。 |
第一章 中医药膳学概述 第二章 中医药膳中常用的中药材 第三章 中医药膳常用的食材 第四章 中医药膳制作技术 第五章 辩证施膳 第六章 中医药膳食疗 第七章 中医药膳保健 |
1、引导观察、品味、启发思考 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 2、指导操作、品味、思考延展的教学方法。 3、考核内容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和素质考核,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理论考核范围包括课程内容设置的所有教学单元;技能考核范围包括课程内容设置的所有技能训练任务;素质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 4、考核方法过程性评价体现在日常考核与技能考核。日常考核从出勤、课堂纪律、提问情况、课堂小测等方面进行评价。技能考核应依据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结合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与实验报告完成情况,从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评价。 |
5 |
经络与腧穴 |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普通班的同学大多数经络基础也较好,但是主动学习能力较弱,需要不断督促,少部分同学上课不认真,无学习目标需要积极沟通。
通过常用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定位、主治和刺灸法的学习,让 学生数量掌握常用腧穴的操作。
有《经络腧穴学》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运用能力,具有在人体上准确划出经络、点出腧穴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就业、创业能力和继续学习能力。 |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二章 经络腧穴总论 第三章 经络的纵横关系 第四章 经络腧穴现代研究
|
1、传统教学手段:针灸模型、针灸挂图、示意图等。
2、重视电化教学,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一是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先进的经络输穴教学方法,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二是精选部分教学光盘,辅助课堂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3、实训指导:内容重点为经脉循行及常用输穴的定位,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画经点穴或相互画经点穴,提高画经及腧穴定位的准确。 |
6 |
亚健康学
|
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或寻求帮助,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并适应社会的生活状态。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压力管理技能、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人际交往技能等。
了解心理学的有关理论和基本概念,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人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本知识。 |
上篇 健康与亚健康 第一章 医学模式和医学观 第二章 健康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第三章 中医心身关系与生命观 第四章 亚健康的病因学研究 第五章 亚健康的证据 第六章 亚健康的流行病学 第七章 亚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篇 “未病”与“治未病” 第八章“未病”与亚健康 第九章中医心身医学调摄亚健康的优势与原则 第十章 亚健康的分类、检测与评价 第十一章 亚健康的证候学分析及其干预 第十二章 中医调治亚健康的证候模型 第十三章 健康评估与亚健康的系统调摄 下篇 亚健康的中医心身治疗 第十四章 调试亚健康必须从心身入手 第十五章 中医身心医学体系 第十六章 体质、人格与疾病 第十七章 心身疾病的体察 第十八章 心身疾病的干预 第十九章 中医心身亚健康的理论基础 第二十章 中医心身亚健康的临床基础 第二十一章 中医心身亚健康的常用方法 |
1. 采用临床案例、多媒体演示、案例分析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引导和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课堂讨论,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可通过教师指导练习开展,教学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同时注意对学生的成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激励,并给学生合理的评价。
3.注意渗透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的教育,通过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努力把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与时俱进,标新立异,倡导个性品质与个性发展、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协调发展,形成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型教学模式。 |
7 |
中医传统养生功法 |
理论联系实践,通过基础功法对临床疾病的针对性作用,以功法指导养生防病为主,内容比较全面,归纳性较强,有利于功法以及相关医学知识掌握和普及,又便于查阅,故具有指导功法养生保健的积极意义。
掌握基础 的理论与方法后要懂得深层次的分析原理的运用以及方法的应用,因此,传统养生学习应提高学生讨论学习的环节,提高学生启发性意识,同时把学到的知识与技能要有针对性的应用到实践中,以此提高传统养生的价值。
能够具备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所需的基本理论能力,能够深入实践,结合传统养生理论与方法推动科研发展的能力。 |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中医功法的基础知识 第三章 中医养生功法简介 第四章 治疗常见疾病的辅助功法 第五章 局部功法养生 |
1.以实践教学为主,将理论教学贯穿其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学生培养成能够熟练运用基础理论知识。有实践能力和开拓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2.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使用互动教学、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环境会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从提高自我身体的认知与控制入手。
3.主动开发学生的身体觉察能力。通过体验传统养生功法,感知减低疲劳、预防和改善身体伤害、及调整心理状态。达到身心学习的效果。
|
8 |
针灸推拿学 |
具有严谨求实的工作态度、高尚的医疗道德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临床医学知识以及必要的现代医学基本知识,掌握针灸、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了解中医学、尤其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
绪论 上篇 经络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第二章 腧穴总论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中篇 操作方法 第四章 刺灸方法 第五章 推拿手法 下篇 治疗 第六章 治疗总论 第七章 治疗各论 |
1.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需要,采用了讲授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等。2.注意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项目考评、产品考评、过程考评、报告考评、知识考评等,形成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要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进行全面评价。 3.考核性质与方式:考查,理论采取笔试的方式,实验采取操作考试及实验报告结合的方式。 |
9 |
康复医学 |
专业思想巩固,热爱康复医学事业。善于与病人沟通,对病人充满爱心,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掌握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评定及治疗技术、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于临床。
学会与有关临床科室协作为疾病的急性期、恢复早期、后期康复诊疗服务。培养良好的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第一章 康复医学概论 第二章 康复医学相关基础 第三章 康复医学评定 第四章 康复治疗技术 第五章 神经系统常见病损的康复 第六章 骨关节病损的康复 第七章 内脏疾病的康复 |
1.有目的地系统学习教材,使课程教学更加明确范围,比较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2.在教学目标中,按照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规定能力层次要求。各层次的含义是:掌握﹔掌握有关康复基本理论名词和概念、评定、常用治疗技术,并能正确表达。熟悉:在掌握基础上,熟悉有关临床康复治疗方法及评定。了解:在熟悉的基础上,了解有关内容。 3.考核性质与方式:考查,理论采取笔试的方式。 |
10 |
中医气功学 |
具有认真求实、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勇于实践、善于自学的优秀品质。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中有关中医气功学的基本原理、基本锻炼方法和针对常见病的自我保健与治疗方法。
使学生对中医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入,并通过简单功法的练习,达到强身健体、开发潜能的目的,为以后更好的开展临床工作提供辅助手段。 |
上篇基础篇 第一章中医气功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中医气功的作用与特点 第三章中医气功学的基础理论 第四章中医气功锻炼的常用腧穴 第五章中医气功的现代研究 中篇功法篇 第六章气功功法的基本操作 第七章练功要领及注意事项 第八章练功反应及处理方法 第九章常用静功介绍 第十章常用动功介绍 下篇治疗篇 第十一章骨伤病 第十二章内科病 第十三章妇科病 第十四章其他病 |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边学边练,力求使学生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切身体会和体验气功实训的心身融合的效应和作用,领会中医天人合一的独特生命认知方式。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_上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变静态知识为动态知识,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积极有趣的欣赏和探索。
3.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
11 |
体育保健学 |
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增进其健康,提高身体训练水平,从而为不断改进体育教学与训练工作,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条件。
掌握理解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运动人体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等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运用医学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对病人进行医务监督和指导,使体育锻炼能更好地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效果。 |
第一章 体格检查与机能评定 第二章 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 第三章 体育卫生与自然力锻炼 第四章 营养卫生 第五章 按摩 第六章 运动性伤病的原因、急救、处理及预防
|
1. 教学中要密切联系体育运动实践,联系体育卫生、保健实践,处理好与相关基础理论学科之间基础与应用的关系。 2.课堂教学中,在运用讲授与启发相结合教学方法基础上,注意形象,努力充实电化教学手段。 3.要加强实践环节,重视对实习课的设计和组织,力求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此外,可适当安排学生到校外进行必要的社会实践。 4.考核主要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结业)考核三种形式。
|
3.集中实践课程设置及要求
集中实践课程设置及要求如表7所示。
表7 集中实践课程设置及要求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目标 |
主要内容 |
教学要求 |
1 |
入学教育 |
培养学生良好的吃苦耐劳、爱国、爱集体的组织纪律观念。
掌握专业思想意识,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工作。
能养成在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逐渐适应中职阶段的要求。 |
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2.道德、法纪教育;安全教育 3.专业思想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
1.课程教学采用辅导报告、课堂讲述、多媒体教案、座谈讨论多种形式;
2.任课教师具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及实践能力;具有班主任经验;
3.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及会议室及操场等。 |
2 |
军事教育 |
具备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
掌握中国国防和军事思想以及世界军事等理论。
能养成吃苦耐劳,内务整理和野外生存的能力。 |
基本军事知识: 1.人民军队发展历程;人民军队光荣传统; 1. 2.走进军营,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唱军营歌曲; 基本军事技能: 1.队列动作:立正、稍息、跨立、敬礼、停止间转法,行进与停止(齐步、跑步、正步),步伐变换,坐下、蹲下、起立 2.军事体育:军体拳,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蛇形跑等; 3.卫生与救护:战场医疗救护常识,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复苏。 |
1.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推进课堂教学与军事实践等有机结合,进行科学施训施教; 2. 3. 2.加强各教学训练内容之间的衔接,因人施训,努力提高军事训练教学整体水平; 4. 5. 3.组织军事知识和技能竞赛、现地参观、军事训练营等活动,增强教学效果。 6. 7. 4.考核组织实施办法,科学评定学生军事训练成绩。 |
3 |
劳动教育 |
具备团结友爱、勤奋好学、安全第一、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
了解校园学习生活环境,熟悉校园安全知识,掌握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能够快速适应学习生活环境,能在校园中安全充实的度过学习生涯。 |
主要内容: 1.入学教育 2.专业教育 3.安全教育 4.劳动教育 5.劳动精神 6.劳模精神 7.工匠精神专题教育 |
1.课程教学注重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
2.任课教师具有会计专业学历、会计执业资格证和会计工作经历;
3.教学设施,多媒体教室及会计软件;
4.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方法;
5.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与终结考试相结合。 |
4 |
顶岗实习 |
具备爱岗敬业和诚信第一的职业道德
掌握现代服务岗位必备相关技能
1. 1.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 2.掌握未来所从事职业应具备的岗位能力,包括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工作态度(职业道德)等 3.积累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
1.认真做好岗位本职工作; 2.完成相应的实习工作报告。 |
1.课程教学注重吃苦耐劳、服从管理、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
2.实习教师具有关爱、管理实习生的工作经历;
3.课程考核,采取过程考核形式。 |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教学进程表(表8)
表8 教学进程安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课程性质 |
学分 |
学时分配 |
年级/学期/教学周/课时数 |
考核 方式 |
|||||||||
一年级 |
二年级 |
三年级 |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践 学时 |
1 |
2 |
3 |
4 |
5 |
6 |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20周 |
|||||||||||
公共基础课程 |
公共基础 必修课程 |
1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必修 |
2 |
36 |
36 |
|
2*18W |
|
|
|
|
|
考试 |
|
2 |
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
必修 |
2 |
36 |
36 |
|
|
2*18W |
|
|
|
|
考试 |
|||
3 |
哲学与人生 |
必修 |
2 |
36 |
36 |
|
|
|
2*18W |
|
|
|
考试 |
|||
4 |
职业道德与法治 |
必修 |
2 |
36 |
36 |
|
|
|
|
2*18W |
|
|
考试 |
|||
5 |
语文 |
必修 |
11 |
198 |
198 |
|
4*18W |
4*18W |
3*18W |
|
|
|
考试 |
|||
6 |
数学 |
必修 |
8 |
144 |
144 |
|
3*18W |
3*18W |
2*18W |
|
|
|
考试 |
|||
7 |
英语 |
必修 |
8 |
144 |
108 |
36 |
3*18W |
3*18W |
2*18W |
|
|
|
考试 |
|||
8 |
信息技术 |
必修 |
8 |
144 |
36 |
108 |
3*18W |
3*18W |
2*18W |
|
|
|
机试 |
|||
9 |
历史 |
必修 |
5 |
72 |
36 |
36 |
1*18W |
1*18W |
1*18W |
1*18W |
|
|
考查 |
|||
10 |
体育与健康 |
必修 |
8 |
144 |
|
144 |
2*18W |
2*18W |
2*18W |
2*18W |
|
|
考查 |
|||
11 |
艺术 |
必修 |
4 |
72 |
|
72 |
2*18W |
2*18W |
|
|
|
|
考查 |
|||
小计 |
60 |
1062 |
666 |
396 |
|
|
|
|
|
|
|
|||||
公共基础 限选课程 |
12 |
物理 |
选修 |
|
|
|
|
|
|
|
|
|
|
|
||
13 |
化学 |
选修 |
|
|
|
|
|
|
|
|
|
|
|
|||
14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选修 |
1 |
18 |
18 |
|
|
|
|
|
1*18W |
|
考查 |
|||
15 |
职业素养 |
选修 |
5 |
90 |
|
90 |
1*18W |
1*18W |
1*18W |
1*18W |
1*18W |
|
考查 |
|||
小计 |
7 |
108 |
18 |
90 |
|
|
|
|
|
|
|
|||||
公共基础 任选课程 |
16 |
普通话 |
选修 |
4 |
72 |
|
72 |
2*18W |
2*18W |
|
|
|
|
|
||
小计 |
4 |
72 |
|
72 |
|
|||||||||||
合计 |
70 |
1242 |
684 |
558 |
|
|
|
|
|
|
|
|||||
专业(技能)课程 |
专业基础课程 |
1 |
中医基础理论 |
必修 |
4 |
72 |
72 |
|
4*18W |
|
|
|
|
|
考试 |
|
2 |
中医诊断学 |
必修 |
4 |
72 |
72 |
|
|
|
4*18W |
|
|
|
考试 |
|||
3 |
中药学 |
必修 |
4 |
72 |
36 |
36 |
|
2*18W |
2*18W |
|
|
|
考试 |
|||
4 |
方剂学 |
必修 |
4 |
72 |
72 |
|
|
|
2*18W |
2*18W |
|
|
考试 |
|||
5 |
中医养生学 |
必修 |
4 |
72 |
72 |
|
|
|
2*18W |
2*18W |
|
|
考试 |
|||
6 |
中医养生保健概论 |
必修 |
4 |
72 |
72 |
|
|
2*18W |
2*18W |
|
|
|
考试 |
|||
7 |
诊断学基础 |
选修 |
2 |
36 |
18 |
18 |
|
|
2*18W |
|
|
|
考查 |
|||
8 |
临床医学概要 |
选修 |
4 |
72 |
36 |
36 |
|
|
|
|
4*18W |
|
考查 |
|||
小计 |
30 |
540 |
450 |
90 |
|
|
|
|
|
|
|
|||||
专业核心课程
|
9 |
中医饮食保健学 |
必修 |
5 |
90 |
36 |
54 |
|
|
|
2*18W |
3*18W |
|
考试 |
||
10 |
营养学 |
必修 |
4 |
72 |
72 |
|
|
|
4*18W |
|
|
|
考试 |
|||
11 |
中医健康检测技术 |
必修 |
4 |
72 |
36 |
36 |
|
|
|
2*18W |
3*18W |
|
考试 |
|||
12 |
药膳养生保健技术 |
必修 |
4 |
72 |
72 |
|
|
|
|
2*18W |
2*18W |
|
考试 |
|||
13 |
经络与腧穴 |
选修 |
4 |
72 |
72 |
|
|
|
|
2*18W |
2*18W |
|
考查 |
|||
14 |
亚健康学 |
选修 |
4 |
72 |
72 |
|
|
|
|
2*18W |
2*18W |
|
考查 |
|||
小计 |
25 |
450 |
360 |
90 |
|
|
|
|
|
|
|
|||||
专业拓展课程 |
15 |
针灸推拿学 |
必修 |
4 |
72 |
36 |
36 |
|
|
|
|
4*18W |
|
考试 |
||
16 |
中医传统养生功法 |
必修 |
3 |
54 |
54 |
|
|
|
|
3*18W |
|
|
考试 |
|||
17 |
中医气功学 |
选修 |
4 |
72 |
36 |
36 |
|
|
|
2*18W |
2*18W |
|
考查 |
|||
18 |
康复医学 |
选修 |
5 |
90 |
36 |
54 |
|
|
|
2*18W |
3*18W |
|
考查 |
|||
19 |
体育保健学 |
选修 |
4 |
72 |
|
72 |
|
|
|
2*18W |
2*18W |
|
考查 |
|||
|
小计 |
20 |
360 |
162 |
198 |
|
|
|
|
|
|
|
||||
集中 实践 课程/环节 |
1 |
入学教育 |
必修 |
1 |
18 |
|
18 |
|
|
|
|
|
|
考查 |
||
2 |
军事教育 |
必修 |
2 |
36 |
|
36 |
|
|
|
|
|
|
考查 |
|||
3 |
顶岗实习 |
必修 |
10 |
600 |
|
600 |
|
|
|
|
|
|
考查 |
|||
4 |
劳动教育 |
必修 |
5 |
90 |
|
90 |
1*18W |
1*18W |
1*18W |
1*18W |
|
|
考查 |
|||
小计 |
18 |
744 |
|
744 |
|
|
|
|
|
|
|
|||||
总 计 |
163 |
3336 |
1656 |
168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①公共基础课程按并行方式排课。
②专业课程根据专业特点,应以并行方式排课为主。
③全校性公共任选课程排课时由教务处指定上课阶段。
④以实践周排课的课程用“周数W”表示,如“4W”表示该课程4周,每周节数由各专业自定;其它串行和并行课程用“周课时×周数W”表示,如“4×5W”为该课程周4课时,排5周;4H表示4课时。
⑤除独立实训周外,周课时原则上不超过周30学时。
(二)学时与学分分配
学时与学分分配如表9所示。
表9 学时与学分分配表
课程类别 |
课程 门数 |
学分小计 |
学时分配 |
备 注 |
||||
学时小计 |
占总学时比例 |
|||||||
公共基础课程 |
14 |
71 |
1260 |
38 % |
其中选修课程666学时,占总学时20 % |
|||
专业(技能)课程 |
16 |
74 |
1332 |
40 % |
||||
集中实践课程 |
4 |
18 |
744 |
22 % |
||||
总学时数为3336,其中实践性教学学时数为1680,占总学时比例为50% |
||||||||
|
|
|
|
|
|
|
|
|
:总学时数=公共基础课程学时数+专业(技能)课程学时数+集中实践课程=理论教学学时数+实践性教学学时数=线上教学学时数+线下教学学时数
八、实施保障
主要包括师资队伍、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学习评价、质量管理等方面。
(一)师资队伍
根据中医养生保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规模,在师资结构上应按照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兼职教师进行合理配备学生数。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60%,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达不低于40%,专任教师队伍职称、年龄,具有合理的梯队结构,具体要求见表10。
表10 师资队伍结构
队伍结构 |
比例(%) |
|
职称结构 |
副教授 |
10% |
讲师 |
60% |
|
助教 |
30% |
|
学历结构 |
本科 |
60% |
专科 |
30% |
|
年龄结构 |
20-35岁 |
60% |
35-45岁 |
10% |
|
45岁以上 |
20% |
|
双师型教师 |
|
18% |
生师比 |
|
1:22 |
2.专业带头人
本专业带头人能够全面把握本专业发展,较了解该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具有教学团队人才的实际需求;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能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的改革方向,能很好组织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学生技能大赛的辅导和培训。
拥有专业教师8人,有5人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师职业道德,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有扎实的学识、仁爱之心;具有一线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
4.兼职教师
兼职教师1人,具有扎实的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关技术资格,能承担学生的实训教学,实习指导等专业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计算机、投影设备、音响设备,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安全防护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按照完成专业学习领域核心课程的学习情境教学要求配置,每个场地满足一次性容纳50名学生进行基于行动导向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需要。专业课程的实践条件配置与要求见下表(以200学生数为基准)。
表11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
序号 |
实训室名称 |
主要工具与设备名称 |
班均台套数 |
主要实训项目 |
1 |
计算机微机房 |
已安装相应软件的计算机 |
50 |
计算机操作员 |
投影仪、投影屏幕 |
1 |
|||
工作台、座椅 |
50 |
|||
2 |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 |
计算机 |
50 |
|
维修工具包 |
50 |
|
||
安装软件 |
50 |
|
||
投影仪、投影屏幕 |
1 |
|
||
工作台、座椅 |
50 |
|
||
3 |
基础护理实训室 |
1. ABS双摇两折不锈钢病床、床头柜、椅及床上用物等护理单元共20套、多功能治疗车20台 2. 全功能标准整体护理模型人10套 3. 仿真静脉输液穿刺手臂模型10具 4. 多媒体教学设备1台 5. 轮椅1个。 6. 模型柜(收纳柜)5个、高低柜性个、操作台13个及各类 小型仪器设备。 |
50人/间 |
1. 无菌技术 2. 生命体征监测技术 3. 导尿技术及护理 4. 密闭式输液技术 5. 静脉注射法 6. 肌内注射技术 7. 皮内注射技术 8. 皮下注射技术 9. 物理降温法 10. 患者约束法 11. 铺床法 12. 患者转运法 13. 穿脱隔离衣技术 |
4 |
中医实训室 |
1. 按摩床、推拿床六张 2. 储物柜四个 3.经络腧穴模型(男女各一具) 4.耳穴模型一个,足底穴位模型一个 5.挂图、经络浴血挂图一套,耳穴挂图一套 6.电针仪两台 7.刮痧用户三套 8.针灸针一到两寸长的(10盒) 9.玻璃火罐15个 10.中号镊子10把 11.不锈钢有盖治疗缸五个 12.消毒棉球5袋 |
50人 |
1. 识别基本穴位 2. 刮痧 3. 艾灸 4. 火罐 5. 针灸 6. 推拿 |
3.校外实践教学条件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础,能满足学生校外见习、实训与顶岗实习需求;有完善的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保证学生实训、实习有序、安全进行。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优先选用国家“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等优质教材;根据本校特色选用适合教学用教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研等工作需要;学校要求每班要有本班的图书角。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依托信息化教学环境,学校在教室、实训室都安装了投影仪,方便教师教学用。
(四)教学方法
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教学提倡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适合中职学生认知规律的先进教学方法,以实践技能的训练带动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办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形成职业素养。专业课原则上采用以2节课为时间单元,理论和实训穿插进行。鼓励教师利用手机教学互动APP教学,采用微课、慕课等教学手段,教务科尽量安排在机房上课,通过虚拟教学软件进行教学。
(五)学习评价
采用“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成绩30%+期终考试成绩40%”得到期评成绩的方法进行学生学习进行评价。
(六)质量管理
1.建立专业建设和教学教程质量监控机制
每学期期初,由教务科组织专业组成员,完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实习实训、人才培养方案更新等方面的学习,达成人才培养规格。
2.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定期开展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诊改,建立教案、听课、评课,学生作业检查制度,严明教学纪律与课堂纪律,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九、毕业要求
2.学业要求:完成实训、实习教学活动。
3.素质要求:专业技能抽查考核合格、毕业设计考核合格。
4.证书要求:获得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证书、计算机操作员中级证书、英语应用能力三级证书。
5.其他要求
(1)无纪律处分或已解除;
(2)符合学校其他制度规定的毕业要求 。
十、附录
教学进程整体安排表